提升采矿效率的核心在于减少时间损耗与最大化单次采集量。工程船的航行时间、仓储容量以及采矿平台的应用是三个关键维度。通过合理规划计划圈位置,使矿点尽可能靠近计划圈边缘,能大幅缩短工程船脱离曲率后的常规移动距离。将基地与计划圈中心连线,确保矿点位于该线段与计划圈的交点附近,可进一步优化路径效率。这种方法对重叠计划圈同样有效,需拆分分析每个圈的范围。
编入高仓储量的运输船如AC721,并将仓储技术升满,单船可提供超过2万库存量,显著降低运输时间成本。采矿船与运输船的配比需根据矿区距离动态调整,远距离矿区优先配置更多运输船。集中编队采集短飞行时间的矿点,能减少舰队调度造成的效率损失。高级工程船的基础采集速率和仓储上限均优于低级船型,尽早替换低级船是长期收益选择。
采矿平台的战略部署能突破效率瓶颈。初级平台仅适合过渡,中级平台允许两队工程舰同时开采同一矿点,并降低1级开采难度。高级平台可直接接收资源无需返航,但需消耗大量资源建造。平台选址应覆盖22范围内的高等级资源带,建造前先用计划圈标记矿点,确保工程舰以曲率速度抵达平台区域。避免平台范围内舰船拥堵,需分批派遣并控制工程舰总数。
离线时段可通过舰队编组优化资源积累。将闲置军舰临时编入矿队可提升仓储或防御能力,但需提前开启基地护盾防止偷袭。技术值应优先强化工程船的无人机系统,提升采集速率与仓储空间,引擎升级收益较低。矿区选择需综合安全性与资源密度,避免因敌对势力干扰导致采集中断。最终效率取决于上述因素的系统性整合,而非单一维度的优化。
持续监控采集数据并调整策略是必要的。矿船升级后需重新部署才能生效,计划圈摆放错误会导致效率下降。通过对比实际产量与理论值,可定位运输或采集环节的瓶颈。这种动态调整机制能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,形成可持续的资源获取循环。